过后,修建水利工程很顺利,受灾最严重几个城,栽种疫苗药株有了盈利,根本不需要朝廷赈灾,他们自己就能度过难关。
这笔账算下来,朝中实际上的支出,并没有太多。
北地那边地势高,山体空旷无草木,想要砍柴御寒都没法子。
所谓巧媳妇难为无米之炊,需要从其它地方运输物资过去,免无可免。
不过,遇着大雪灾光靠朝廷援救,并非长久之计,归根究底是北地的环境太过苛刻,百姓困苦,度日维艰。
须得想法子一并改善才好……
薄时衍下朝回府,请了闻人照到书房议事。
他想着在赈灾之余,还能做些什么。
若是有适宜北地种植的树木与粮食,大面积栽种,假以时日便可改善饥寒问题。
可是去哪寻找此种树木与粮种呢?
闻人照擅长出主意,只是这事也把他难住了,捋着长须道:“天下之大,地广物博,我的见识终究是太少了。”
不过,一人见识有限,何不集思广益。
闻人照这么一提醒,薄时衍想起了秋闱中举的那批学子。
书生们来自于全国各地,千里迢迢进京赶考,考中之后要等明年二月,通常是不会返乡的。
一来路途遥远,二来途中颠簸劳累,且吃住花费颇多,不如在京城猫冬过年,安静温习书本。
薄时衍道:“他们眼下闲着,日日看书脑子不活络,正好帮忙出谋划策,或有北方的举子,对那些树木作物更为熟悉。”
闻人照对此想法赞不绝口,合适,太合适了!
当下提笔拟了一份告示,呈上给薄时衍过目。
“王爷,以财帛酬谢,不提功名,想必会更好。”
倘若谁的点子被采纳了,不仅在摄政王跟前挂了个名,还能得到银钱奖赏。
虽说未到春闱时间,却已经有了一个绝佳的扬名机会。
要知道,学子们热衷于参加辩论会诗社什么的,才名也需要宣扬。
指不定来年高中后,从此官运亨通。
薄时衍低头阅览,闻人照一点就通,写出他心中所思,包括其中的顾虑都有偏及。
他一点头:“甚好。”
下午就能张贴出去,广而告之,让那些书生们都来集思广益。
恰逢苒松来报,汤姨娘来了。
闻人照笑笑,告退下去。
汤幼宁回府后,好几日没见过薄时衍,虽说都在白霁堂住着,可他早出晚归。
这会儿提了一盅炖汤过来书房,瞧瞧王爷的气性过去没。
薄时衍让她进来。
面无表情一抬眼:“有事?”
汤幼宁一看就懂了,他还在气她呢。
她把手中食盒呈上,道:“给王爷送汤。”
“本王不需要。”薄时衍拒绝了。
汤幼宁想了想,问道:“那我给你伺候笔墨,你就不生气好不好?”
她都不知道,是哪里得罪他了,又不明说。